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經文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作者:聖嚴法師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
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
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
可以稱之為「元光」或「天籟」,
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
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
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眾生,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反聞聞自性」。
一般人總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不是。
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運作、活動的機能,不要老是注意它。
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因此,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
不是專注該部位的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
因為,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
「反聞」即是徹底放下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
「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
進入「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
也超越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
佛法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
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 —— 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雖然,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始能契悟自性。
但是,由於我們日常便生活在聲音與耳根的世界中,倘能善巧於靜態環境中,聆聽鳥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功夫漸用漸深。
那麼,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證入實相的途徑。
「但是, 《 法華經 》 中不是說,觀世音菩薩是聽海潮而悟道的嗎?」曾有居士好奇地問到。
的確,〈 普門品 〉 曾經提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意思是,梵音海潮音,超勝世間所有聲音。
自然,也不是世間的音聲。
「梵音」即是來自清淨、無為、無我、不執著的佛性。 它可以聽得見嗎?不能。
不是以耳朵聽。「海潮音」即是說,梵音的力量巨大,如同海潮一般,綿綿不絕流灌世間,只是我們聽不到。倘若聽到,那麼便真正聽到無聲亦無生的佛法、聞見真如佛性了。
◆ 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 ◆
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追隨「觀音古佛」修行。觀音古佛所傳授的,即是耳根圓通法門,因為是一門「觀察聲音」的法門,因此圓成了,也名為「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傳承如此,因此,你、我,以及每一位有情,倘若依耳根法門修行成就了,將來,也是一尊觀音菩薩。
觀世音的特質在於「大悲」,而真正的慈悲,則建立於「無我的智慧」中。唯其能夠放棄種種以「自我中心」為考量的愛憎喜怒、利害得失,以「生命同體」的立場與關懷出發,才能建立平等的慈悲。
這樣的慈悲,必須透過智慧,透過知識、教育、修行的覺醒和調整,始能抵達。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畫分為四類階梯:
一、並不特別瞭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
只是懵懵懂懂,將觀音菩薩與民間的仙、道、神、鬼、關公、媽祖、城隍、太歲……等一起並供,將之錯認為「福善禍淫」的神鬼之流,且以為「只要誰能有利於我,保佑於我,我便拜」。依此,拈香祈福,所祈求的無非個人世俗的幸福、成功、快樂、長壽等事。
二、略略認識觀世音,也瞭解、學習了一點佛法佛理,卻無法放下「自我中心」。
在這個狀況中,居士、行者們可能一面持誦觀音,拜懺、祈願,一面發心終身吃素、布施、奉獻,作種種善業功德。但是仍充滿了人性中的各種欲望、雜質,各種恐懼、憎愛、貪婪、得失、比較……苦惱憂悲仍常在內在鼓譟著。
三、進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反聞聞自性」的階段。
行者漸漸由淺入深,而進入真實的「解脫道」,契入觀音修證的心髓,能「入流亡所」 —— 入法界流與法性流,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而能證覺「空性的智慧」。
四、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
行者體達空性、無我智慧,返歸娑婆濁世,教育、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他的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模一樣,同樣歷經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普世受苦的心靈。
依此四個階段,依次提昇,依次學習,人人皆可成為觀世音。達賴是;我,聖嚴是;諸位也是。並非有此無彼,有彼無此;只要能體現觀音的智慧與慈悲,在意義上,則代表了觀世音。
「變化現身」與救濟的信仰,雖給中國大乘佛教帶來極為豐富的慈悲精神,並且使人能夠視一切眾生的種種形態,都是菩薩化現的說法。相對地,這類信仰也為大乘佛教帶來「神佛不分」和「以凡濫聖」的流毒。
******************************************************************************************************************
因此,以觀音為楷模,學習菩薩悲智慈撫的同時,也必須泯除自我的傲慢心:不以觀音的「化身」而自命不凡,更不以「本尊」而欺世盜名、顯異惑眾。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
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
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
可以稱之為「元光」或「天籟」,
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
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
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眾生,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反聞聞自性」。
一般人總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
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不是。
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運作、活動的機能,不要老是注意它。
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因此,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
不是專注該部位的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
因為,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
「反聞」即是徹底放下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
「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
進入「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
也超越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
佛法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
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 —— 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雖然,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始能契悟自性。
但是,由於我們日常便生活在聲音與耳根的世界中,倘能善巧於靜態環境中,聆聽鳥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功夫漸用漸深。
那麼,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證入實相的途徑。
「但是, 《 法華經 》 中不是說,觀世音菩薩是聽海潮而悟道的嗎?」曾有居士好奇地問到。
的確,〈 普門品 〉 曾經提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意思是,梵音海潮音,超勝世間所有聲音。
自然,也不是世間的音聲。
「梵音」即是來自清淨、無為、無我、不執著的佛性。 它可以聽得見嗎?不能。
不是以耳朵聽。「海潮音」即是說,梵音的力量巨大,如同海潮一般,綿綿不絕流灌世間,只是我們聽不到。倘若聽到,那麼便真正聽到無聲亦無生的佛法、聞見真如佛性了。
◆ 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 ◆
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追隨「觀音古佛」修行。觀音古佛所傳授的,即是耳根圓通法門,因為是一門「觀察聲音」的法門,因此圓成了,也名為「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傳承如此,因此,你、我,以及每一位有情,倘若依耳根法門修行成就了,將來,也是一尊觀音菩薩。
觀世音的特質在於「大悲」,而真正的慈悲,則建立於「無我的智慧」中。唯其能夠放棄種種以「自我中心」為考量的愛憎喜怒、利害得失,以「生命同體」的立場與關懷出發,才能建立平等的慈悲。
這樣的慈悲,必須透過智慧,透過知識、教育、修行的覺醒和調整,始能抵達。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畫分為四類階梯:
一、並不特別瞭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
只是懵懵懂懂,將觀音菩薩與民間的仙、道、神、鬼、關公、媽祖、城隍、太歲……等一起並供,將之錯認為「福善禍淫」的神鬼之流,且以為「只要誰能有利於我,保佑於我,我便拜」。依此,拈香祈福,所祈求的無非個人世俗的幸福、成功、快樂、長壽等事。
二、略略認識觀世音,也瞭解、學習了一點佛法佛理,卻無法放下「自我中心」。
在這個狀況中,居士、行者們可能一面持誦觀音,拜懺、祈願,一面發心終身吃素、布施、奉獻,作種種善業功德。但是仍充滿了人性中的各種欲望、雜質,各種恐懼、憎愛、貪婪、得失、比較……苦惱憂悲仍常在內在鼓譟著。
三、進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反聞聞自性」的階段。
行者漸漸由淺入深,而進入真實的「解脫道」,契入觀音修證的心髓,能「入流亡所」 —— 入法界流與法性流,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而能證覺「空性的智慧」。
四、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
行者體達空性、無我智慧,返歸娑婆濁世,教育、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他的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模一樣,同樣歷經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普世受苦的心靈。
依此四個階段,依次提昇,依次學習,人人皆可成為觀世音。達賴是;我,聖嚴是;諸位也是。並非有此無彼,有彼無此;只要能體現觀音的智慧與慈悲,在意義上,則代表了觀世音。
「變化現身」與救濟的信仰,雖給中國大乘佛教帶來極為豐富的慈悲精神,並且使人能夠視一切眾生的種種形態,都是菩薩化現的說法。相對地,這類信仰也為大乘佛教帶來「神佛不分」和「以凡濫聖」的流毒。
******************************************************************************************************************
因此,以觀音為楷模,學習菩薩悲智慈撫的同時,也必須泯除自我的傲慢心:不以觀音的「化身」而自命不凡,更不以「本尊」而欺世盜名、顯異惑眾。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禮"是外表的,"敬"是內心的。內有恭敬,表現在外。
二者、稱讚如來-----有心善 行善者要讚歎
三者、廣修供養-----對長輩稱"供養",對平輩晚輩稱"布施"
其目的是拔除根本煩惱。
"貪瞋癡"三毒,"貪心"最毒,布施治貪。
四者、懺悔業障-----障者障礙自姓,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
障礙之來源是業,業由造而來。
正在造作時叫"事",造做完了叫"業"。善惡均屬造業。
五者、隨喜功德----假如自己財力不夠,應盡心盡力幫助成全他人的功德,
生歡喜心,讚歎他,成就別人的善行善事就是自己的善行善事。
六者、請轉法輪----普遍介紹佛法與社會大眾 ,使人人皆能接受佛陀教育。
七者、請佛住世----佛法修行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一個道場,一個老師,
始終接受一個人的指導。
八者、常隨佛學----"佛學"以佛法當學說研究,與了生死出輪迴不相干。
"學佛"以佛做榜樣 ,身口意三業要學得與佛一樣。
"常隨"是不間斷,佛不在世,依照大乘經典修學,即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眾生有迷有悟,迷的多覺悟的少,一定要隨順,不能勉強。
十者、普皆迴向----"迴向"是破執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報功德都分配給大眾共享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因,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離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服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持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者、禮敬諸佛-----"禮"是外表的,"敬"是內心的。內有恭敬,表現在外。
二者、稱讚如來-----有心善 行善者要讚歎
三者、廣修供養-----對長輩稱"供養",對平輩晚輩稱"布施"
其目的是拔除根本煩惱。
"貪瞋癡"三毒,"貪心"最毒,布施治貪。
四者、懺悔業障-----障者障礙自姓,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
障礙之來源是業,業由造而來。
正在造作時叫"事",造做完了叫"業"。善惡均屬造業。
五者、隨喜功德----假如自己財力不夠,應盡心盡力幫助成全他人的功德,
生歡喜心,讚歎他,成就別人的善行善事就是自己的善行善事。
六者、請轉法輪----普遍介紹佛法與社會大眾 ,使人人皆能接受佛陀教育。
七者、請佛住世----佛法修行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一個道場,一個老師,
始終接受一個人的指導。
八者、常隨佛學----"佛學"以佛法當學說研究,與了生死出輪迴不相干。
"學佛"以佛做榜樣 ,身口意三業要學得與佛一樣。
"常隨"是不間斷,佛不在世,依照大乘經典修學,即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眾生有迷有悟,迷的多覺悟的少,一定要隨順,不能勉強。
十者、普皆迴向----"迴向"是破執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報功德都分配給大眾共享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因,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離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服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持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人生要隨緣(好文分享)鄭石岩
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你的小孩,我幫你介紹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
當然,有幾分心酸。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他盡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 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
「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
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
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
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 能容忍 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 顧你的 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當然,有幾分心酸。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他盡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 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
「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
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
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
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 能容忍 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 顧你的 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上善若水,以柔克剛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第六》),
聰明人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
仁厚的人則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巍然不動。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
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他仔細閱讀了尼羅河每年漲退的記錄,還親自查看水退後的現象。
他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裏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
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就得出了萬物由水生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
古希臘七賢每人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這個結論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
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
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認為人世間最善良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
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才能成為百谷之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中進而對水作了以下闡述: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尤其當一個人處於弱小劣勢的地位時,只能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才是取勝之道。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
例如滴水穿石,就是其“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良的人,心胸善於保持安靜祥和,待人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
其所作所為正因為不與世人爭鋒爭強,所以才能成就至高的美德。
水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善行。
從水的品性中得到啟發,我們都知道無形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物質中去,
所以才有滴水穿石之說。這個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無形與柔弱的好處。
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則更需要善於以柔克剛。
日本江本勝博士的許多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報告,那些報告真實的告訴我們:
水是有靈性的,水是有生命的,他具有超強的識別善惡的能力,當一個人向他發出良性資訊時,他就呈現美好的結晶;相反當他接收到不良資訊時,他馬上就會呈現出醜劣的結晶。
反觀現代的人類,由於道德標準的不斷下滑,真正能辨別善惡的智者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修者心靜如水,那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修者的強大的正念力能劈山,也具有像水那樣無堅不摧的功能;
修者的正信堅如磐石,也像水的品性那樣金剛不破;
修者慈悲待人,一心勸善,就如水那樣滋養萬物,洗滌汙淖;
修者謙虛內斂,大德深藏不露,猶如巨潭之中的水一樣,表面清澈而平靜,內心洪大而深不可測……
“上善若水”,這確實是一句充滿了無量智慧的至理名言呀!
本人出處:http://www.au.epochtimes.com/b5/9/1/23/n2407733.htm
聰明人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
仁厚的人則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巍然不動。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
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他仔細閱讀了尼羅河每年漲退的記錄,還親自查看水退後的現象。
他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裏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
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就得出了萬物由水生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
古希臘七賢每人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這個結論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
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
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認為人世間最善良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
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才能成為百谷之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中進而對水作了以下闡述: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尤其當一個人處於弱小劣勢的地位時,只能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才是取勝之道。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
例如滴水穿石,就是其“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良的人,心胸善於保持安靜祥和,待人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
其所作所為正因為不與世人爭鋒爭強,所以才能成就至高的美德。
水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善行。
從水的品性中得到啟發,我們都知道無形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物質中去,
所以才有滴水穿石之說。這個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無形與柔弱的好處。
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則更需要善於以柔克剛。
日本江本勝博士的許多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報告,那些報告真實的告訴我們:
水是有靈性的,水是有生命的,他具有超強的識別善惡的能力,當一個人向他發出良性資訊時,他就呈現美好的結晶;相反當他接收到不良資訊時,他馬上就會呈現出醜劣的結晶。
反觀現代的人類,由於道德標準的不斷下滑,真正能辨別善惡的智者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修者心靜如水,那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修者的強大的正念力能劈山,也具有像水那樣無堅不摧的功能;
修者的正信堅如磐石,也像水的品性那樣金剛不破;
修者慈悲待人,一心勸善,就如水那樣滋養萬物,洗滌汙淖;
修者謙虛內斂,大德深藏不露,猶如巨潭之中的水一樣,表面清澈而平靜,內心洪大而深不可測……
“上善若水”,這確實是一句充滿了無量智慧的至理名言呀!
本人出處:http://www.au.epochtimes.com/b5/9/1/23/n2407733.htm
訂閱:
文章 (Atom)